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冲突

德国智库新研究:中国正学习使用制裁工具

2023年6月11日

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本周发布一项研究指出,以往北京总是倾向于用非正式、不公开的方式对别国进行经济胁迫;而近年来,随着地缘政治摩擦的加剧、对外国制裁的反制需求上升,中国正着手完善自己的制裁政策工具。

https://p.dw.com/p/4SLZT
中国正着手完善自己的制裁政策工具
中国正着手完善自己的制裁政策工具图像来源: Tang Maika/HPIC/dpa/picture alliance

(德国之声中文网)这篇研究报告开篇就指出,欧盟正在考虑对绕开西方对俄制裁的中国企业实施制裁,因此有必要事先了解中方可能采取怎样的反制措施。

作者认为,与非正式、不公开的经济胁迫相比,中国政府以往并不常运用正式的制裁令。中国一直到最近才着手制定实施制裁的政策工具,以《反外国制裁法》为代表的法律框架让北京当局能够比过去更为频繁地实施制裁以及反制裁。

研究指出,2018年与美国开打贸易战堪称一个关键时刻,虽然当时中方颁布的一系列反制措施暂时称不上"制裁"。另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则是在2021年:当时,欧盟、英国、美国就新疆侵犯人权问题制裁了一系列中国官员与机构,北京迅速祭出了反制措施;同年,中国加速出台了《反外国制裁法》。围绕该法的一整套法律框架让中国政府获得了相当大的自由裁量空间,能够决定何时、针对何人、实施何种制裁措施。

德国智库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本身也在2021年围绕新疆人权议题的争端中成为了中国当局的反制对象
德国智库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本身也在2021年围绕新疆人权议题的争端中成为了中国当局的反制对象

作者分析了多起案例,其中包括2022年夏天立陶宛交通与通信部副部长访问台湾遭到中方制裁、美国国会议员麦考尔(Michael McCaul)与蔡英文会晤遭到中国制裁。被制裁者在中国境内的资产被冻结,并禁止中国公民与机构与被制裁者进行任何交易。作者指出,有迹象表明,中国动用此类正式制裁令正越来越频繁。

在分析了2012到2023年间的39起中方制裁案例后,研究者得出了一系列结论。作者指出,中国打造自己的制裁工具主要有三大重要时间节点:2018年中美贸易战、2021年新疆人权争议、2022年俄罗斯遭受西方制裁。自2018年以来,中国单方面实施的对外制裁数量快速上升,其中大部分针对的是美国的个人与机构,主要是针对美方在香港、台湾、新疆问题上"干涉内政"的回击。作者认为,这一趋势今后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研究还盘点了中国制裁的主要手段,其中包括:主要针对个人的境内资产冻结、签证入境禁令、禁止与中国实体合作;主要针对企业的进出口贸易管制。作者指出,当前中国指定金融制裁措施的能力还极其有限,但是近期的政策辩论已经显示出北京至少有着浓厚兴趣为金融制裁措施打下法律基础。而目前中国制裁的法律框架主要是围绕《反外国制裁法》以及《不可靠实体清单》展开。与此同时,中国对外经济斗争的工具依然是正式制裁令以及非正式措施的并重结合。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